中华环保联合会 今天是2024年12月04日

【成果评价】“典型城镇有机固废厌氧生物处理中新污染物风险防控与资源-能效协同提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顺利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4年11月6日下午,中华环保联合会在北京市主持召开了由河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上海文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典型城镇有机固废厌氧生物处理中新污染物风险防控与资源-能效协同提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议。依据《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等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经专家质询、答辩,最终形成评价结论,评价委员会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并评定该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次评价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汉青,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伍松林,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牛军峰,东华大学教授高品,合肥工业大学特聘教授、研究员陈星五位行业专家组成,俞汉青院士担任评价委员会主任委员。河海大学罗景阳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苏应龙教授、同济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上海文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宏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代表、水专委会员部主任李伟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华环保联合会水环境治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愿军主持。


会上,华东师范大学苏应龙教授就“典型城镇有机固废厌氧生物处理中新污染物风险防控与资源-能效协同提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本项目针对典型新污染物(如PPCPs)对污泥资源化的影响及潜在环境风险,重点解析了不同类型新污染物对厌氧产酸/产甲烷效能影响,阐明了多类型新污染物与厌氧消化效能的复合剂量效应关系;通过识别关键组分结构和演变过程,解析新污染物在微观作用下(如氢键形成和肽键破坏等)调控底物结构过程,阐明了底物的生物利用度、代谢特征和转变模式,重塑新污染物胁迫下的“底物-微生物-代谢产物”生态网络,为定向调控底物代谢特性和改善污泥资源化利用效能提供基础和技术支撑;同时,从分子生物学等层面探究了新污染物重塑微生物群落的组装模式和互营共生关系,揭示了厌氧消化功能微生物代谢活性、代谢功能及关键基因的表达特性;阐明了微生物在新污染物胁迫作用下通过激发群体感应和双组分系统等适应机制的表达,强化其对不利环境的适应及调节能力,实现厌氧代谢效率提升,为同步实现有机固废资源化和新污染物传播控制提供了新思路及新视角。


评价委员会认真审阅了评价资料,听取了成果汇报,经质询讨论,形成如下评价意见:

1.提供的资料齐全,符合中华环保联合会项目评价要求。

2.研究了典型新污染物在有机固废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的转变行为及其对厌氧消化效能的影响,解析了菌群结构组装与演替过程及其环境适应-反馈机制,研发了以化学氧化与生物调控耦合的新污染物高效阻控技术方法,形成了新污染物削减和资源转化协同提升的污水/污泥提质增效技术体系。

3.系统解析了污水/污泥处理系统中物质代谢转化与功能菌群的偶联调控机制,研发了提升污泥资源化效能的多元预处理强化技术,探究了绿色低碳的污水生物处理与资源回收技术路径与方法,构建了污水厂“水-能-物”高效循环与资源利用的综合理论与技术体系,为城镇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保障。

4.基于污染防控和消化效能提升,开发出多功能系列城镇有机固废回收产品,建立了有机固废降碳减污协同处理与利用典型模式。

本项目共授权发明专利20件,发表论文55篇。项目技术成果应用于江苏、上海等多个省市,实现近三年经济效益达数亿元。

综上所述,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科技成果,作为各技术持有单位持续努力与奉献的结晶,历经专业且严谨的专家团队审核,已赢得了广泛而高度的认可。这不仅是对科研人员辛勤工作与卓越创新的肯定,更是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索与创新的强大动力。同时,这些成果为申报国家、地方及行业各类科技奖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争取政府及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推动科研人员职称晋升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更为其后续的市场推广与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微信群微信群
关注公众号关注公众号
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