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24日公布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6.3%,同比上升4.5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9%,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黔东南和桂林市的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相对较好,排在前三名。吉林省白城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家渠市和石河子市情况相对较差,排在倒数前三名。
2019年,生态环境部历史上首次对外发布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每年进行4次排名,看状况也看变化,让公众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及改善情况。
水环境改善的速度往往能折射出一方治水的力度和气魄,通过开展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工作,能客观反映地方政府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和努力程度,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全国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水环境质量状况变化反映各地治理力度不同
记者梳理1—9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前30位城市名单发现,广西成为最大赢家,柳州市蝉联冠军(1—6月),桂林、崇左、百色等7个设区市进入前10名,9个设区市进入前30名。不仅名次比较靠前,且排名后30名的城市中无广西城市。
统计数据显示,作为治水优等生,2016年至2021年,广西112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8.2%以上。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排名中,广西有9个地级市稳居前30名。
据介绍,今年以来,广西聚焦西江流域“好水”的保护,防范西江、桂江、柳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风险,抓好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逐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及专项整治行动,加快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保障水质稳定达标。
全国其他省份中,今年上半年湖南省14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6%,5个市州水质进入全国前30名,数量居全国第二。前三季度中,湖南省此次有4个城市进入前30名,数量居全国第二,分别是永州、怀化、张家界、邵阳。
据悉,湖南省96%以上的土地属于长江流域,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前不久,《湖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向公众征求意见。规划提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着力强化长江干支流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此外,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别有3个城区入围排名前30名,分别是张掖、金昌、嘉峪关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吐鲁番、昌吉回族自治州。
从分布情况来看,前三季度,北方地区没有城市进入排名前30名 ,但在另一份榜单中,今年1—9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排名前30位城市名单,山西省吕梁市排名第一、河北省邯郸市排名第二,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位列第三。前三名全部属于北方地区。
其中,吕梁市今年已经连续三次入围前30名,且全部排名第一。除吕梁外,山西省还有大同、临汾、阳泉3个城市进入1—9月排名前30名,河北和陕西也有多个城市进入前30,至此,北方城市占比超过一半。
北方城市频频登上水环境质量变化“红榜”,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北方地区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正在同比变好,排名进步空间较大。
在状况排名中靠后的城市,在变化情况排名中可能靠前
有喜就有忧。白城、五家渠市和石河子市在状况排名中相对较差,排在倒数前三名。
其中,白城继今年1-6月排名倒数第一后,今年第二次上榜并再次位列倒数第一。河南有5个城市位列其中,即开封市、商丘市、濮阳市、周口市、新乡市。安徽有5个城市出现在名单中,即亳州、 淮北、宿州、滁州、蚌埠。
而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倒数前三位的白城市、五家渠市、石河子市,也是1—9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排名后30位城市名单中的成员,只不过名次有不同,倒数第二是石河子市,倒数第一是白城市,五家渠市是倒数第九。
不难看出,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越靠后,其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亦不容乐观。但这也意味着,有些在状况排名中靠后的城市,因为水环境改善明显,在变化情况排名中可能靠前。
同时,不少北方城市位列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排名前30名,但无一进入排名前30名。这说明北方城市水环境质量底子本身弱于南方地区,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水质质量变化较大,但想在状况排名中更进一步,仍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众所周知,水环境治理分为不同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步走。当前,我国水质改善更加突出一个“稳”字,不鼓励各地去追求过高的优良水体比例,而希望把工作重心放在夯实工作基础,补齐工作短板,提高工作质效上。
对于地表水考核不达标的省市,特别是突出问题久拖不决的,生态环境部会组织相关流域局开展独立调查,把调查的结果移交给地方,督促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