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9日,东亚和东南亚社区保护网络(East and Southeast Asia Community Conservation Network,简称EASACCN)启动会在线上举行。该网络由来自东亚和东南亚八个国家的11家NGO共同发起成立,旨在促进机构间合作,解决区域性问题,推动社区保护模式在更大范围推广,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SDG)和生物多样性公约(CBD)设定的目标作出贡献。该网络秘书处设在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中华环保联合会是四家中国发起机构之一,我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玉红受邀参加网络启动仪式并致开幕辞。
谢玉红秘书长认为,EASACCN的启动恰逢其时,并将在政府推动政策、民间力量参与的联合行动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网络的建立将进一步促进“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环境改善,也是助力即将在中国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的重要沟通合作平台。
谢玉红秘书长发言全文分享如下:
各位NGO朋友,大家好!
非常高兴和荣幸作为“东亚和东南亚社区保护网络”的联合发起机构之一,参加启动会并致开幕辞。网络经过近半年的筹备,值此2021年初之际正式启动,预示着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此对“东亚-东南亚社区保护网络”的启动表示衷心的祝贺!
当全球环境研究所(GEI)邀请中华环保联合会作为联合发起机构并介绍发起初衷时,我们认为恰逢其时。虽然本国范围内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NGO已经建立起相对紧密和常态化的沟通协作,正如中华环保联合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就一直发挥着团结凝聚中国环保NGO的作用,但我们更认识到:超越本国范围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NGO同行们进行联合与实现跨区域保护并建立起沟通协作机制,在全球共同面临环境问题与疫情危机的今天乃至更长远的未来,十分必要。亚洲国家NGO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经验互鉴,开展联合保护项目,形成生态保护合力和推动政策转变,非常需要这样一个协作网络机制。
中国政府自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以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加强就地和迁地保护、推动公众参与、深化国际合作等政策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在助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国际发展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行动计划》提出的30个优先行动中,行动1(政策制定)、2(完善法律)、4(纳入规划)、5(可持续利用)等20个行动有很大进展,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目标6(水和环境卫生)、12(可持续消费和生产)、13(气候变化)、15(保护陆地生态系统)等10个目标取得良好进展。但我们也注意到爱知生物多样性2020目标,目前仅有6个部分实现,没有一个目标完全实现。如果生物多样性保护趋势不能改善,将会同时影响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并采取实际行动,既需要政府政策推动纳入主流化,也需要来自民间力量的联合行动。
NGO作为非国家主体是不可或缺的参与方之一,通过开展自下而上的生态保护、推动政府、私营部门与社区公众层面的沟通、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即将于中国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是NGO参与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交流经验、与多利益相关方开展沟通对话和建立合作的重要国际活动平台。中华环保联合会正在积极筹备COP15“环保民间组织助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专题论坛,计划邀请各国关注生态保护、气候变化、污染防治、可持续消费等不同环境议题非政府组织和多利益相关方,围绕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生态红线、物种保护等内容分享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的实践经验,同时推动NGO与政府、私营部门、智库、媒体等多方联动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期待在CBD COP15与更多伙伴的深入交流。
未来期望“东亚和东南亚社区保护网络”各成员伙伴机构充分发挥好网络协同作用,做好亚洲地区民间力量推动生态保护的良好实践和示范,并带动和吸引更多的NGO加入形成更大合力,联合开展保护项目、与更多相关方建立稳固的交流和合作,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推动亚洲地区生态保护的改善。
东亚和东南亚社区保护网络发起机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