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产业就像一个伟大的传奇。环境产业因为属性利他而伟大,始终高调存在着,却从未真实。”E20环境平台董事长、首席合伙人,清华海峡研究院E20生态中国创新中心主任;《两山经济》作者傅涛表示,需要重新认知环境产业。在“2019(第十七届)水业战略论坛”上,他带来了“重新定义环境产业”的主题分享。
论坛上,傅涛也发布了最新著作《环境产业导论》,同时介绍了环境产业经历的几次发展浪潮和阶段,并详细分析了在新的产业背景下,企业的发展路径在哪里。
以下为傅涛现场分享内容:
2002年年底,原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市政公共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总结了水业改革的经验,明确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终结了多年来市政公用设施是否能够进行市场化的争论。2003年,中国城市水业改革进入了市场化元年,其后的水业改革称为水业市场化改革。也是2003年,水业战略论坛开始举办,走过十七年,主题涵盖了政策、金融、管理、技术、金融等关联话题,最大可能的聚焦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环境产业的规则一直在变,正因为如此,连续十七年,水业战略论坛的主题也在不断变化,见证和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傅涛介绍,截止目前,环境产业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次展浪潮,正在进入第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特许经营下的BOT引领的。很多龙头环境企业都借助这股浪潮发展起来,如北控水务、首创股份、光大等等。
第二次浪潮是三大十条带动的。继气十条后,2015年“水十条”发布,环境产业从点状治理走向面向效果的时代。第二次浪潮的巨大助力是财政部和发改委主导的泛PPP的兴起,大量的工程性项目上马,伴随PPP掀起了巨大的投资起伏。当然,这股助力来的快去的也快,也让行业更明确的意识到,经营是本质,最长久的助力还是经营性的资产。
我们即将迎来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第三次发展浪潮。
站在十字路口,环境产业的迷茫与困惑
傅涛指出,这个时间节点,水业其实正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很多规则都在变化。站在十字路口,必须要正视诸多迷茫和困惑:
第一、单元市场的萎缩。我们会发现,很难再找到十万吨以上的BOT水厂招标项目,大规模的垃圾焚烧项目也越来越少。傅涛强调,经过多年的发展,环境产业内好干的活都干完了,污水处理厂BOT、垃圾焚烧等领域已经十分火热。
第二、成熟的市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阶段。除了市场本身的成熟之外,由于很多行业不赚钱了,大量的企业也开始涌入环境产业捞金,带来了市场竞争的激烈,毛利率越来越低。
第三、新增市场的风险。傅涛表示,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所覆盖的领域,只有不到30%可直接计入了产业供给的范围,未来很大一部分需求还在陆续释放。但新释放的绝大部分需求并非市场需求,还没有清晰的财务支撑。如黑臭水体治理、地下水修复、土壤修复、区域性大气治理等等。
第四、系统市场的困境。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等话题,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感知的角度给出的定义。傅涛认为,这些市场都需要系统设计,需要与管理、产权,以及社会生态,甚至哲学等进行融合。系统推进,不可能仅仅依靠某个企业来完成。如果还习惯于在点上发力,就很难推动系统市场。
产生的困惑显而易见。傅涛表示,目前的现状是,领跑的大企业感觉增长乏力,感觉按原来的路径已经走不通了。因此,我们发现2019年,大多数企业都调低了增长预期。
由于大企业的让位,很多中小企业短期内获得活力释放,但问题也很严重。不仅融资难,创业创新的门槛也在明显提高,创新难度更大了。企业想要从小做大的瓶颈已经十分严重。
需要认知产业背景的变化
傅涛认为,要解决这些困惑和迷茫,需要认真看懂产业所处的背景变化。
中国是工业文明的得利者,我们用了三四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二百多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历程。但工业文明正在向生态文明过渡,中国在骨子里是一个追求赶超的国家,到了现阶段,我们已经需要走有自己特色的路。傅涛认为,这条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就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条全新的适合中国的路。
工业文明时期,更强调简单和规模化,希望尽可能的集中所有的水,然后进行治理。但到了生态文明时期,强调的更多是畅通、系统和循环。这也提示环境企业,想要后来居上,真正实现发展,已经不能按照过去的模式进行探索了,世界工厂粗放扩张的时代已经终结,这就需要我们在体制、机制上做调整和创新。
面临这样的大背景,很多企业会感到不适应。如果不从生态文明价值观上真正改变发展逻辑,那么很多路径都是行不通的。傅涛指出,中国经济进入了发展换挡期,动力因素在发生深刻变革,这一轮换挡,其实很艰难,对于中国来讲空档期会很长。
如何度过空档期?原来资本在产业内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生态文明背景下,可能会有所不同。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给出了“两山论”这一指导思路。以此为指引,傅涛带领E20研究院做了三年多的研究,形成了《两山经济》一书。傅涛介绍,《两山经济》在去年正式出版,也在试图回答如何更好的落地两山论,实现少花钱、不花钱,甚至赚钱做生态环保。
傅涛也认为,目前的要素流转速度在不断下降。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多年都呈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如果比喻我们有十个锅,其实只有七个锅有锅盖,经济运转快,大家都有盖子,经济下行后,就暴露了三个缺盖子的锅。傅涛表示,如同击鼓传花,一部分没有盖子的企业就会面临严峻的考验,甚至破产。
从水业本质出发,认知新水业、新服务
这些问题对水业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傅涛认为,需要从认识水业本质开始思考。
城市水业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产物,没有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没有制造业大跨步的繁荣,就不会产生大量的环境企业。
傅涛认为,环境治理的真正主力军和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和污染主体。这两大责任主体构成了环境产业的甲方,在过去40多年中,这两大甲方从来没有稳定过,导致环境产业始终在摇摆之中。
而生态文明的变革比任何一次变革都猛烈,不仅仅结构在发生变化,金融资产管理、产权,甚至国际环境都在发生变化。
面对这种变革,我们也应该看到危机之中的积极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自始至终都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污染防治也被放到三大攻坚战之一。虽然很多声音在讨论,经济下滑的背景下,生态文明的力度可能会放缓。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一次又一次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丝毫不会让步。虽然政府大幅减税,总体要过苦日子,但在水务领域中央转移支付达300亿,增加了45%的投入。
3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增值税减税配套措施,决定延续部分已到期税收优惠政策并对扶贫捐赠和污染防治第三方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也表明了中央的决心,我们应该坚定的相信,并不断发力和创新。
重新定义环境产业,找到价值奇点
当然,正如前面讲到的,虽然需求很大,但真正转化为市场的很少。傅涛强调,这就要求我们要重新定义环境产业,要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重新构架水业的新供给。
曾经环境产业是在政府的田野上,做单元服务。而严监管的背景下,又在改变环境产业的需求和风险,如沈阳污泥事件,当地按照污水处理特许经营合同约定,将污泥运到政府指定的地方,而导致大部分污泥堆放在坑中,类似这种形式带来的污泥处置责任的归属问题长期困扰了行业的发展。再如武汉污水事件,则影射了行业内又一热点话题——进水超标导致出水超标的责任归属问题。其次,还有一直困扰行业的邻避问题等等。
这样的背景下,单元市场的边界会不断变化。原来只需要完成单点的治理目标,就完成了任务,但随着政策的趋严,以及公众对环境治理需求的提高,环境治理需求越来越综合,政府很难非常清晰的切分各个板块,单元要素驱动的时代已经结束,需要构建新供给。
傅涛认为,越是认知生态文明,越会认知到产业到底为谁服务。在生态文明之下,我们必须坦然的面对进水超标带来的出水超标问题。必须坦然的接受,哪怕不是我们的责任,也必须与政府、工业企业一起认真的尝试改变边界。
水业将掀起第三次发展浪潮,迎接服务业特性的回归。傅涛指出,水业进入精细服务的时代。中国水业飞速增长,初具规模,却千疮百孔。我们完成了从无到有,但服务水准差距太大,所以才会黑臭,才会内涝,才会屡治屡臭。
新水业新服务的背景下,环境产业首先将不再是成本中心,必须要成为价值中心,要深入到整个过程中。傅涛认为,一个有责任的环境企业,要界定法律责任的同时,也要主动为甲方分担风险,分摊责任。不然很难持续发展,这是服务的本质。
其次,环境产业不再是代工厂,未来单元服务终结,就要求环境企业能主动对接绿色转型,融入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
三是,不能再是雇佣军,要做生态环境的主力军。目前环境企业很大程度上像是地方政府的雇佣军,凭借自己的专业化手段,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地方政府和工业企业,完成治理目标。
四是,环境产业正走向系统服务的时代。毫无疑问,资本和服务的逐渐分离是一个大趋势。现在这个时代,资本还是王牌之一,但已经不是唯一的王。
“环境产业就像一个伟大的传奇。环境产业因为属性利他而伟大,始终高调存在着,却从未真实。” 论坛现场,傅涛发布了最新著作《环境产业导论》,他介绍,十年前,就开始策划这本书的写作,但由于产业的规则一直在变,始终没有定稿。经过数次易稿,终于敲定出版计划。他笑言,已经到了必须要出版的时候了,再不出版,环境产业就要消失了。他认为,环境产业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中心而来,将向价值中心而终。环境产业产生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最终将融入生态文明的碧水蓝天,成为两山产业。
《环境产业导论》的封面是一只凤凰,傅涛表示,这个寓意是凤凰涅磐,环境产业的逐步消失,其实是正在融入工业、融入城市、融入绿色发展、融入两山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产业导论》更像是墓志铭。
傅涛表示,虽然争议巨大,《环境产业导论》中仍然重新定义了环境产业。我们认为,环境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是为环境服务的责任主体提供可对价、可感知的环境效果专业服务,以及与上述服务强关联和直接延伸的产业总和。
中国改革开放的前20年是环境产业的孕育期,2000年后才真正开启环境产业的时代。傅涛认为,环境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用四个时代来描述:
早期1.0时代称之为环保产业,以“点”的治理服务为核心。后来进入2.0时代称为环境产业,以“面”的服务为核心,但仍然是成本中心,是末端服务。进入3.0时代后,发展为绿色产业,不再是成本中心,走向价值中心,绿色产业的思路不是基于末端服务产生的,而是要进入全过程,为甲方提供绿色系统的解决方案,更加立体。
4.0时代,就是两山产业,要将绿水青山做成金山银山。这一时代,强调的是“跨时空”的循环增量服务。
明确了产业的发展历程,也要了解目前我国的财税收入增长在放缓,地方政府支付能力减弱。政府支付难题会进一步加剧,如何抓住机遇?傅涛在《两山经济》一书中,也试着回答了“两山论”的落地路径,他强调,环境产业要回归价值中心。
面向新时代的商业出路,需要企业找到自己的价值奇点。即有效链接自然生态价值和社会生态价值的关键点。
在生态文明体系中,人类劳动创造的价值比起地球生态价值来说,比例很小。人类劳动更大的价值在于链接自然界中生态循环的价值增量。如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诸葛亮用生态链接的方式作战,把自然元素纳入了“经济对价”。
傅涛认为,“两山经济”体系之下的价值源泉,在于自然循环、生态循环,也在于社会循环。他也提到百度搜索引擎的例子,网友既是提问者,也是回答者。靠劳动链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循环,产生巨大的价值。
未来是被链接,还是去链接,取决于是否占据了价值奇点。傅涛介绍,比如南宁这座城市,很多时候是经济的末梢,一旦东盟激活,它可能成为广义上中国连接东盟的“首都”。这就是所谓的价值奇点。
傅涛强调,环境产业天生就在价值奇点之上。未来的价值奇点需要共同打造,目前E20研究院已经在邯郸、黄山、郑州、上海等地,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傅涛表示,希望与捕捉价值奇点的战略伙伴联手,与地方政府的责任进行衔接,也希望能更好地与长江大保护、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有效衔接。
一个产业如果不经历发展的冬天,就不会成熟,也不可能形成更好的良性发展。艰难期伴随着环境产业的发展和深化,也必将带来新的爆发,中国环境产业的真正脊梁也会快速的成长起来。傅涛表示,要向中国水业人致敬。虽然成功很难,但一旦成功将是世界级的。在领跑者的世界里,想成为伟大,注定没有对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