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徐延彬的眼中,刚刚过去的一年,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成绩非常喜人:2022年,江西省GDP首次迈上3万亿,同比增长4.7%,增速并列全国第一,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国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26%、40.5%,绿色发展指数连续9年居中部地区第1位。
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升至96.2%,创历史新高;PM2.5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新低;11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实现新突破。
增速并列全国第一、绿色发展指数居中部地区第一,双“第一”的头衔,“一升一降一突破”的生态靓丽成绩单,让江西更加坚定了一个目标——做中部崛起的绿色发展高地。那么,在这来之不易的绿色GDP增长背后,江西都做了哪些工作?两会期间,徐延彬带来了问题的答案。
以殷殷嘱托为根本遵循,力促红色更红、绿色更绿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要求江西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
流淌着红色基因的江西,眼下在朝着中部崛起目标进发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在“红土地”上唱响“绿音符”。
一方面,江西聚焦产业转型赋能,培育绿色低碳发展动能。做优做强生态低碳产业优势领域,统筹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升级。
白花花的赣江水直排稻田,平坦肥沃的田地望不到边,1万多亩的休闲垂钓区、稻蟹共作区、莲虾共作区等产业合理分布,呈现出一幅产地生态、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秀美画卷。这是吉安市吉水县盘谷镇万亩稻渔产业基地如今的模样。
近年来,江西一些地区加快发展“林下经济”“高山经济”“稻渔经济”等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让易涝低产田、林间树下与高山茶田都变成百姓“聚宝盆”。
同时,聚焦绿色生态赋能,实现自然生态保护增值。通过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增进自然生态资本积累,形成山江披绿、林湖生金的自然生态保护增值新模式。
比如,赣州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绿色普惠金融标准,全市发行绿色债券30亿元,绿色信贷余额超410亿元,林权抵押面积544.51万亩、贷款85.5亿元,完成水权交易16例。
不仅如此,江西还着力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着力放大“长征出发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三块金字招牌效应,有机融入“江西风景独好”品牌,以红色文化精神培育生态文化内核,推动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有机联动,打造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并重的宣传高地,强化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转化。比如,九江、抚州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获批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进一步打响了江西红色品牌。
谈到红色品牌,徐延彬感触很深。“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红色更红、绿色更绿’,赓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焕发绿色发展活力,激发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动力,力争在红色土地上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乐章,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以督察整改为强大动力,力推环境更美、产业更优
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来到江西之前,谁也不曾想过,只不过几年的时间,一座垃圾填埋场可以成为绿色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
“以前一开窗满屋子都是臭味,家里都一直不敢开窗。后来听新闻说垃圾场已经‘改头换面’了,但心里总是有点打鼓。如今来到现场,才发现异味真的没了。”这是麦园垃圾填埋场附近居民来到厂区里,感受到的真实变化。
要知道,麦园垃圾填埋场异味扰民问题曾成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交办的重要问题,以及中央巡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审计等重点关注的问题。在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期间,督察组两个月内收集到的信访件达80多件。“刺鼻”“味道难闻”曾一度让这座垃圾填埋场蒙尘。
但江西却没有放弃它,先后投入35亿元实施综合整治,让事情的结局有了转机。一方面,对麦园垃圾填埋场进行封场,防止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外泄;另一方面,将“填埋”变成“焚烧”,实现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为了紧盯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2020年1月到任后,徐延彬更是先后6次赴麦园垃圾填埋场开展调研督导,查看问题情况,调度整改进展,提出具体要求,并两次形成“专报”报省委、省政府领导决策。
“昔日臭味熏人的垃圾填埋场蝶变为一座绿色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尽管在过去几年关于它的环境信访投诉年均1000余件,2022年至今已经‘归零’,我们的工作得到了附近居民的认可。”徐延彬告诉记者。
如今的麦园更是固废重新实现自身价值的“新舞台”。餐厨垃圾处理厂内,来自周边餐馆、单位食堂、各大高校食堂的剩饭剩菜,通过‘预处理+三相分离+油相提取+厌氧产沼’的处理工艺,固态产物成为有机肥,产生的废油脂最终可用于制作航空燃油、航空柴油、肥皂等,实现了从剩菜饭渣到航空燃料的华丽转身。
“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以来,我们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近年来,我们以督察整改为契机,推进发展转型升级,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加速新产业、新业态集群集聚,腾笼换鸟。像麦园填埋场这样的变化在全省不少地区都上演着。” 徐延彬说。
以“三新一高”为战略导向,力求质量更高、效益更好
2022年,江西不仅在GDP增速交上高分答卷,在生态环境领域亦是如此。过去一年,江西省Ⅱ类以上好水比例高达86.4%,长江干流江西段连续5年、赣江干流连续2年稳定保持在Ⅱ类水质,鄱阳湖水质持续稳定向好,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两年优秀,江西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中部领先、全国前列。
徐延彬告诉记者,“2022年,江西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线,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积极促进生态、经济、社会互促互进、融合共赢,打造更高标准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特别是在发展壮大绿色低碳经济、科学有序推进‘双碳’工作下足功夫。”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实施数字经济、营商环境双“一号工程”,GDP总量排位前移至全国第15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不断增加,电子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万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7.5:45.9:46.6,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深入推进,“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得到有效控制。
——出台实施减污降碳协调增效工作方案,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城市环境治理结构转型升级。深入探索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交易,碳市场管理指标成为15个100%达标的省份之一,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实现总体盈余。与相关部门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1份,储备减污降碳项目700余个,引导5000亿元以上资金进入生态环保领域。
一笔笔数字,一项项增幅,都在真实刻画一个向着高质量发展昂首阔步的江西。这样的江西,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做强红色、唱响绿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动人的“红绿交织”协奏曲也一直会在赣鄱大地上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