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环保联合会 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超大城市环境治理怎么走?上海十年攻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民城市

 

蓝天越来越多,微信朋友圈里被天空“大片儿”轮番刷屏;“一江一河” 两岸从“锈”到“秀”,水清岸美,引来居民游人流连忘返;公园绿地被放在了“家门口”,想与自然来一次亲切对话随时可以安排…… 眼下,在上海,享用身边的优质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

何以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明显提升?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鹏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人民城市”两大重要理念的深度融合与实践。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上海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全面实现。

现如今,上海这座人民城市,初步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征的现代环境治理新路。在申城大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欣然呈现,生态文明的锦绣画卷已然绘就。

天空湛蓝、流水清澈,居民幸福感满满

2012年以来,安装在外滩光明大楼上的一百米高空摄像头,会以每15分钟一次的频率,记录下黄浦江对岸陆家嘴一角的实况。翻看十年来积累的35万张照片,能观察到浦东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更能感受到的是,上海的天空日益变得“通透”。

数据是最好的印证。2021年,上海市PM2.5、二氧化硫、PM10、二氧化氮的年均浓度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其中,PM2.5年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62微克/立方米下降56%。

十年前,居民们“谈天色变”,连呼吸都觉得要小心翼翼。现如今,双彩虹、晴空月、艳晚霞、蓝水晶……已成为上海天空的循环曲目,人们只要抬起头,就能感受湛蓝天空带来的抚慰。

蝶变的不仅有空气质量,水变清、岸变绿同样给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也是上海城市变迁的重要见证。早年的苏州河一度“黑如墨、臭如粪”,让很多沿岸居民都恨不得尽早搬离河边。如今,苏州河重现久违的清澈,河上鸥鹭翩飞,岸边绿树与花草生机盎然,已经成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随着日前苏州河水上旅游航线正式开通试运营,上海市民游客梦寐以求的坐船畅游夙愿终于可以实现。

不只是苏州河,十年间,上海坚持清水为民、还岸于民,依托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完善水质考核监督、信息公开机制,全面提升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能力。2018年基本消除黑臭河道,2020年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从根本上解决了河道污染。2021年主要水体水质优于Ⅲ类比例达80.6%,较2013年上升70.5个百分点。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再次显现。

十年间,上海聚焦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有效控制土壤污染风险,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

生态家园变美了,小天鹅回来了

去年年底,曾一度消失多年的小天鹅再次以1000只的“大家庭”出现在崇明东滩,让鸟类爱好者们欣喜不已。

天鹅从“嫌弃”到“回归”,正是崇明岛生态环境向好的见证。在20世纪80年代,崇明小天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的数量最高曾达到3500只,后来因为互花米草外来生物入侵,小天鹅基本上一只都没有了,数量从3500降到0。

痛心于此,崇明投入资金近12亿元,启动了全球生态保护、湿地修复领域投入最大、规模最大的互花米草修复项目,对25平方公里的互花米草进行治理。项目实施后,小天鹅陆续回归,从0到300只、400只、500只,去年监测到小天鹅已经有1000多只。目前,崇明生态岛水鸟成规模种群已从7种增加至11种,东滩被列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遗产提名地。

十年间,上海努力探索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超大城市新模式,截至2021年底,生态空间大幅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19.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8平方米,“环、楔、廊、园、林”生态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变得更休闲、更宜居。与此同步,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逐渐恢复,貉、多年未记录到的小灵猫等野生动物,獐、麋鹿等曾在上海生活过的物种通过重新引入工程相继“返沪”;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再次在长江口被记录到;长宁区“生境花园”、复旦大学“貉以为家:公民科学助推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科教”,都入选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上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多维推进,绿色发展动能强劲

这十年,上海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布局优化等源头防控。坚持以亩产、效益、能耗、环境论英雄,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充分发挥环保引领、倒逼作用。

数据显示,近十年上海不断加大能源、产业、交通和农业等“四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累计完成市级产业结构调整项目1万余项,“五违四必”、金山地区、桃浦、南大、吴泾等重点区域加快绿色转型;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66.8平方公里,减出来的土地主要用于生态建设;2010年以来,上海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单位GDP能耗累计降幅均超过50%。截至2021年底,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67.7万辆,轨道交通通车运营里程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绿色建筑规模达到2.89亿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全国领先。

在此同时,上海坚持多元共治、精细管理,持续提升城市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坚持以法治力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海陆续制定了《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发布30余项地方性标准,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

努力强化以市场手段撬动绿色发展。上海在全国率先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推动排污收费向环境税全面转变;去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沪上线运行,上海地方碳市场是全国唯一连续8年实现企业履约清缴率100%的试点地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成交量始终稳居全国第一。在绿色金融方面,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金融、绿色供应链等试点,浦东新区成为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除此之外,上海注重用高质量生态环保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排污许可、环评改革,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放大环评制度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优势效应。不断夯实企业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和基层“最小单元”监管责任,积极探索基层组织社会自治,加快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企业自治良性互动。

十年来,上海收获沉甸甸的成绩。2020年反馈的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指出:“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走在全国前列。”党中央对各省市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上海连续两年均为优秀,其中2020年度排名全国第一。

面向未来,上海将继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上海已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迈向建设美丽上海新征程的实施意见》,部署了水、气、土等8个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提出一系列约束性指标,这将进一步夯实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根基,让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

————————————

中国环境报原题为:

抬头可见湛蓝天空  水清岸绿已成常态  消失鸟类重回家园

上海十年攻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民城市

微信群微信群
关注公众号关注公众号
微信群